《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这是党和国家对于教师成长的新要求新期待。面对教育发展变革的大趋势,为师者,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加强学习和磨练,提升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做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大先生”。
一是涵养高尚师德。“大先生”之“大”,大在品德。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道德性实践,“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需明心明德育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最基础的素质要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行为凝聚着思想、智慧、学识、能力、情怀、价值观,展示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境界,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外显生命表征。教师行为是达成师生沟通和理解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德行养成具有道德责任。学生具有自然的“向师性”,在学生看来,好的教师,就是智慧的化身、动力的源泉、成功的象征,是可资仿效的典范。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教师德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向往。教师的人格、德性、品行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以德立己,以身立教,美其德,慎其行,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要条件。
德行内涵深邃而宽广,真诚、善良、真爱是德行的基本元素。教师要真诚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真诚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就是虚伪的。教师应把真切的知识、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切不可以虚妄的认知来美化自己、树立所谓“高大”的形象。教师要有善良的心、善良的灵魂,有明确的做事原则和是非判断标准,在优劣、美丑、善恶等问题上泾渭分明。教师要有真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化特征,尽可能满足其合理性发展需求。
二是提升专业素养。“大先生”之“大”,大在“学问”。学高为师,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立身,非学无以示范。好的教师,肯定是一个完整的榜样个体,既有高尚品德,又有广博的学识。教师职业代表着一门科学一门技术,具有一种被人尊重且受到尊重的学问,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是必然的,这就需要学习和研究,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一个人工作的底气和亮色来源于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思考。数字化时代,科学知识转化更新的速度加快,学生的成长需求多样而超前,学生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搜索答案。从知识“量”的方面,教师的优势面临大的挑战。破解这种局面,需要教师统筹推进知识的“量”和“质”。 同时,教师需要改变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的战略方向,更新学科知识,紧跟学科发展,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努力改善知识掌握的结构和质量,加强对于知识的前沿性、关联性、深刻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和解读,突出知识的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从知识的数量取胜优势转向知识的质量制胜优势。
教学是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也是在造就未来的学者。要造就学者,教师不能满足于经验型的教书匠角色,应该努力成为科研型教育专家,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升华。既“专研”学问,也“钻研”学生,创造一个与学生的尊严和需要相契合的教育语境,既能给学生以静态的知识和格式化的技巧,让学生听懂、弄明白知识点,解决学生“知其然”的问题,更能启发学生质疑与批判,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新的创造和发现,拓展学生的探索视野和境界,解决学生“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教师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卓越人才的使命,必须站在高位经受挑战,更新教育观念,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合优秀的教育实践经验,密切关注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如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学校治理和校园文化等,保持教学、育人、研究的统一性、相互促进性、相互补充性。自觉构建师生知识更新和动能转换系统,不断实现知识层次的递进和发现能力的跨越,实现对于人才培养概念和方式的突破。现代教学应该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静态的描述性知识为基点,不断认识和运用新技术条件下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吸收前沿性信息和研究成果,进行知识的重组和再创造,对教学内容及所依赖的知识背景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深度解读,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中教学对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古人云:教而不研则浅。教师要有“不研则退”的危机感,时刻保持探索、求变的激情和斗志,注重学习力的培养,磨练理性、实证、分析、开放、合作、探究、诚信等的科研品质,涵养新时代教师的科学精神。
三是升华教育爱心。“大先生”之大,大在“仁爱”。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全部真谛,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的特性乃在于爱人,不爱他人,就谈不上是教育家,也谈不上“大先生”。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更是大爱无疆的仁师,是德者、智者、仁者之化身。教师的爱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是教师倾向于学生并愿意为之付出的情感态度,这种爱是纯粹的、理性的、面向未来的,没有任何功利性,是慷慨无私的奉献。爱心让教师照亮教育的每个角落,发现被忽视的学生,守护教育的纯真与质朴,让人克服生命中的狭隘与偏颇,建构出生命的厚度。
好的教育是关注受教育者心灵的教育。教育过程不同于一般性产品生产过程,教育的对象是有独立思想、个性特征、各具感情活动的能动个体,教育活动除了物质性投入外,更需要精神的投入,尤其情感的渗透。情感是教学效果产生的催化剂,是一种能渗透到灵魂深处的热能,使人愉快,给人温暖。当教师向学生倾注爱的时候,与学生平等交往的时候,教师的爱会成为学生强大的心理力量。学生的生命状态、生命潜能、生命宽度通过复杂的生命表象表达出来,教师的爱心应当建立在对学生生命理解的基础上,真切地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细心地洞察学生的生命潜能,积极地拓展学生的生命空间,为学生的生命丰盈创造性地工作。教师需要主动而巧妙地深入学生生活,尽可能多地收集学生的信息,如:学业状况、活动状况、兴趣特长、情绪情感、家庭情况等,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去探究、诠释和把握这些信息背后的本质。学生是受教育者,是需要用心服务的对象。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要突出表现为服务特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另类”想法,包容学生的“奇特”行为,体会学生的“异味”语言,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和正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自信,以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树立教师的品牌形象。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教师应有的品格,教师要有能“弯下腰”来和学生轻松交流的平常心,努力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形成的多模态话语,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动机和成长需求。一个充满爱心的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效应是当前的,更是长远的。相信教育的力量,专注于学生的成长,能动地将教育活动升华为人文关怀行动,真诚地关爱学生,教育才是真切的、有温度的。
四是强化责任担当。“大先生”之大,大在“责任”。教师承载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和希望,承载着家庭、社会对人才成长的期待,承载着传承和推进人类文明的历史重任,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一举一动所表现出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影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关系着教育的成败。没有责任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一个随性的决定很有可能埋没一个很有发展潜质的学生,一句不经意的话很有可能模糊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理性判断,一个不在意的举动很有可能动摇学生正常的行为习惯。教师角色是丰富的,担负的责任也是多维的。作为教育者,担负着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该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作为研究者,担负着信息重构和技术创新的学术使命,应该对科学负责;作为知识分子,担负着“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应该对社会负责;作为职业者,担负着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良好关系的职责,应该对事业负责;作为职场人,担负着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与社会同频共振的公民职责,应该对自己负责。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最核心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一是专心致志教好书,让学生长知识长智慧;二是辅导心理成长,让学生有健康的身心;三是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快乐自在。培养学生顺利地成长成才,是教师应该时刻牢记的责任目标。
责任心是教师形象的支撑,是教师素质的评判,是教师强大起来的核心力量。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情感,坚定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坚守自己的职业选择,呵护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忠诚于自己所在的学校,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怕困难,奋勇攀登。自律自强,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公德、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坚决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捍卫教师职业尊严,形象得体,言行雅正。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好老师是教师职业标准和更高价值期许的集中体现。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广大教师要不负时代的重托,坚守初心,怀抱梦想,强化修炼,自觉追求教育家精神,做品行之师,做学问之师,做仁爱之师,做担当之师,持之以恒塑造有血有肉有力量的新时代教师,努力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
(作者系beat365体育官网平台外国语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1202/c40531-40373339.html